番红花又称藏红花,是一种名贵的中药,功能活血化瘀,凉血解毒,解郁安神。用于经闭癥瘕、产后瘀阻、温毒发斑、忧郁痞闷、惊悸发狂等证。此品是外来药物,原产西班牙、伊朗等国,经由印度进口,以西藏为集散地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误为西藏所产,称其为“藏红花”,后一直沿用至今。 番红花在引进中国以前,已有十分悠久的应用历史。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克什米尔的古文献中,就有关于番红花的记载。一千多年以前,番红花作为药物,被阿拉伯人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和缓解疼痛。中世纪的欧洲人则将番红花用于呼吸道感染、猩红热、天花、癌症和哮喘等病症。番红花又是一种上佳的染料,在几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,番红花均用于王室服装的染色。在希伯来文中,番红花一词的词根即是染成黄色的意思。特别值得一说的是,番红花还是一种名贵的香料。在刚采摘下来时,它并没有什么香味,但在干燥的过程中,在热和酶的作用下产生番红花醛,这种化合物具有十分浓郁而独特的香味。在古希腊,番红花作为香料,常被撒在宫廷、会堂、剧场和浴室。当然,无论作为染料还是香料,其代价都是非常高昂的。 我们通常所说的番红花其实是指它的雌蕊。番红花每一朵花只生3根雌蕊,大约从200朵花中采集到的雌蕊才重1克。所以,一个家族农场,番红花一年的产量也不过三四千克而已。这就是它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。在历史上很多时期,番红花的价格都与黄金等同;直到今天,以重量计,它仍然是世界上最贵重的香料。 番红花在我国最早见于元代忽思慧撰《饮膳正要》,名“咱夫蓝”。在与《饮膳正要》同时代的一部回族药方中,记有“撒夫郎”一名,其下有注云:“即番栀子蕊”。按栀子为茜草科植物,我国古代多以它的果实作黄色染料。古人以番红花生于番地,又同栀子一样可以染黄且药用雌蕊而称其为“番栀子蕊”,这一命名十分形象,也完全符合古人对事物的观察。至明代,《本草品汇精要》以“撒馥兰”一名收载本品,并附异名“番红花”。这是该药在历代本草中第一次被称作“红花”。书中描述它“类红蓝花而长”,并称其产于“忽剌散并怯里慢黑里,撒马儿罕”,显为番域地名。类红花(即红蓝花)而出西方番地,番红花之名即由此而来。咱夫蓝、撒夫郎、撒馥兰,其语源为元、明时阿拉伯语zefiran、jafrana或英文saffran之音译。《本草纲目》将番红花列入隰草类,别称“洎夫蓝”。洎,音ji,读音与“咱”完全不同。该条“附方”中引《医林集要》有“撒法即”一名,“即”与“郎”也有一点之差。纵观文献,“洎”、“即”显为李时珍引摘之误。
|